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八号探秘人
编辑|八号探秘人
前言
储望华是我国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在音乐创作的不断学习、探索和实践中,他创作出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为我国钢琴艺术发展积淀了宝贵财富,储望华改编的钢琴曲《二泉映月》,源自阿炳同名二胡独奏曲,这首作品表达出阿炳饱经辛酸的人生经历。
《二泉映月》结构上沿用民族民间传统缠达曲式,旋律上继承了鱼咬尾的发展手法,通过运用附加音和弦、省略音和弦等弱化西方和声功能属性,并采用对比式复调、衬腔式复调、模仿式复调丰富钢琴音乐的多声性。
储望华保留原曲的风格特点,把握原作民族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音乐思想与西方作曲技巧融合,展现浓郁民族韵味,本文主要对储望华钢琴曲《二泉映月》的民族特色进行分析。
缠达与双主题变奏曲式
缠达,是北宋时期的一种说唱艺术,缠达的特点是以引子开头,之后两个部分以循环交替的方式呈现,其结构为:引子A、B、A1、B1、A2、B2、……、尾声,对于《二泉映月》的结构分析,不仅只有缠达一说。
例:郑锦扬在《试论<二泉映月>的曲式结构》中提出《二泉映月》从双主题的设置、以及主题在变奏中的发展和乐曲的音乐结构看,应是双主题变奏曲式。这种曲式与一般民间器乐曲的变奏有别,是依赖于民间器乐曲的单主题加花变奏。
双主题变奏曲式由两个主题的变奏组成,是并列对比原则与变奏原则相结合的曲式结构,根据主题与变奏的陈述顺序,可分为两种类型:
可见第一种类型的双主题变奏曲式与缠达结构,具有类似的主题排列顺序与结构原则,现将二胡和钢琴的结构图分别列举如下:
从图表中可以发现,钢琴《二泉映月》虽然少了两次变奏,但整体结构依然遵循缠达的形式,每个变奏都有a、b两个对比主题,a和b是两个具有不同内涵和表现形式的对比主题,这两个主题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表达不同的情感,赋予不同的音乐形象。
由谱例可见,a主题在低音区,b主题在高音区,音域不同,形成音区之间的鲜明对比,a主题旋律具有歌唱性,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b主题旋律高昂、挣扎、斗争,表达对人民苦难生活的愤懑之情。
从节奏上来看,主题b的节奏比主题a的节奏更紧凑,从力度上来看,主题a的力度在中强范围内,而主题b在演奏时结合二胡原曲力度比a主题更有推动感,这种力度变化,表达出阿炳心中跌宕起伏的感情。
旋律的线性美
中国传统音乐非常注重旋律线条——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语言要素,音乐语言具有丰富的节奏意蕴。线性化的旋律,如人说话时的语调,流动中蕴含着情感,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线性化的特点表现在鱼咬尾的手法和旋律的即兴性上。
而钢琴曲《二泉映月》继承了原作旋律的线性美,不仅将二胡单旋律中的鱼咬尾运用在钢琴中,还通过模仿二胡不同技法、装饰音的使用等表现旋律的即兴性。
鱼咬尾又被称为顶真格,指的是两个动机、乐节、乐句乃至乐段之间,首尾音相同,这种音乐发展手法在中国传统音乐中运用广泛,旋律中的鱼,咬尾可分为严格鱼咬尾和自由鱼咬尾。
严格鱼咬尾,又称同度鱼咬尾,特指前后音乐材料的尾音与首音在承递时严格地保持同度,二胡《二泉映月》中运用到严格鱼咬尾的手法,钢琴改编曲《二泉映月的旋律主要源于原作,故而也多运用到了严格鱼咬尾。
由以上谱例可见,严格鱼咬尾的首尾音严格保持同音同度,环环相扣,旋律发展紧密连贯,自由鱼咬尾是严格鱼咬尾的变化形式,是乐曲前后材料在重复首尾音的基础下,衍生出的旋律发展手法。
其中,八度鱼咬尾属于常见的一种自由鱼咬尾,八度鱼咬尾指音乐材料的首尾音通过变化的高低八度音区形成承递和重叠,下列为二胡中的八度鱼咬尾,相差八度的D音将两个乐句紧密联系在一起。
以下为钢琴片段中的八度鱼咬尾,这里音区之间的转换同时表达着阿炳情绪上的变化。
综上所述,乐曲中大量运用自由鱼咬尾,使旋律在不同音域丰富发展,然而,不管是严格鱼咬尾还是自由鱼咬尾,这种线性旋律的发展手法使乐句、乐段形成链环似的结构。它不仅加强前后音乐的联系,还使得每个句、段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即兴性旋律
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不同,它讲究定谱不定音、定板不定腔,其独特的单音音乐形式使音乐具有线条美,传统音乐旋律的即兴性也体现在音色的处理上,都会通过创作者自己的理解,视当时的情况而定,从而创作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乐曲。
《二泉映月》是阿炳艺术生涯中的杰出之作,为了传递乐曲思想内涵,他运用了滑音、颤音、揉弦、波弓、抖弓等技法,整首曲子充满了潇洒和即兴的特点,储望华在改编时,运用大量装饰音、模仿民族乐曲奏法等方式,体现传统民族音乐的特色。
滑音是二胡重要的技法之一,分为上回滑音与下回滑音,《二泉映月》中,阿炳多使用下滑小三度后滑回本音,即下回滑音;和上滑小三度后回到本音,即上回滑音。
钢琴曲中,储望华运用三度、二度单倚音模仿二胡滑音音色。
揉弦作为二胡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表演技法,能够使音乐表现更加丰富多彩,揉弦有多种形式,常用的手法有滚揉、压揉、滑揉等,阿炳在《二泉映月中》多采用压揉的方式。
钢琴曲中的颤音运用是对二胡揉弦音色的模仿。
钢琴曲《二泉映月》中运用了古筝式的顺逆琶音创作手法,储望华运用左手上行快速跑动的琶音,结合右手旋律进行音乐推动,表达阿炳逐渐激动的心情。
乐曲结尾处,储望华先生巧妙地加入了三个小节作为尾声的补充,与引子形成呼应,以拨奏的形式弹出空灵的泛音效果,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自然、中和的美感特征,具有即兴性特点。
和声的色彩美
在西方和声体系中,和声保持三度重叠和弦的基本形式,具有丰富多样、表现力强、逻辑性强的特点。而中国传统音乐中常见的是五声性作曲,因此,在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创作改编中,作曲家首先面临的是为民族风格旋律配置和声的问题。
和声的民族化处理,储望华在改编钢琴独奏曲《二泉映月》时,对民族和声的结构和运用进行了细致研究,并与西方和声巧妙融合,既突出了鲜明的传统五声性风格,又渲染了整首曲子悲凉凝重的意境氛围。
省略音和弦,是省略原三度叠置和弦中的某一音,主要针对五声调式的偏音,避免因偏音而造成的尖锐感和僵硬感,保留五声调式特有的圆润感,并通过省略的方法使其与旋律风格协调统一。
乐曲第11小节中,右手第三拍是西洋传统和声的小七和弦:C-E-G-B,作者省略五音,并利用左手倚音重复根音,避免了三度叠置和弦的出现,使五声色彩更加突出,第20小节中左手后两拍和弦,也通过省略三音,削弱了三和弦的功能性。
乐曲第52-54小节尾声部分,左手连续进行的空五度和弦省略三音,营造了一种意境的氛围感,代替音和弦,是用相邻的五声调的正音代替省略音的和弦,消除由于偏音产生的和弦的不协调感。
乐曲第2小节右手第三拍,用偏音F代替三音,运用变功能和弦,巧妙弱化西方和声功能,乐曲第4小节第三拍,用F音代替五音,也出现了这种代替音和弦。
附加音和弦,是在三度叠置和弦基础上附加一个音形成的和弦,使用这种附加音,不会影响和弦本身的功能,带来色彩和调性的对比,使乐曲更富有民族风味,乐曲第24小节第四拍,在G-B-D三度结构和弦中加入C,淡化了三和弦的功能属性。
同时,由于二度音程的加入也使和弦的民族风味愈加浓厚,省略音和弦、代替音和弦、附加音和弦使作品的和声色彩柔和,并从不同程度上减弱、模糊了三度结构和弦的功能属性。
中国作曲家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把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复调元素与西洋复调创作手法结合起来,钢琴曲《二泉映月》中,储望华运用钢琴多声部特点对二胡曲进行改编,其中蕴含丰富的复调手法,值得深入研究。
模仿式复调是指旋律同时或前后出现在不同声部,分为精确与不精确模仿,精确模仿即卡农式模仿,不精确模仿包含自由模仿、调式调性模仿、节奏模仿等,乐曲第2小节的左手旋律模仿了引子主题,音区对比模仿二胡在高低不同把位上的演奏。
同一旋律在不同的声部出现,形成相互呼应的效果,第14小节左右手也出现了模仿式复调,左右手的主旋律前后交替出现,第35小节-第36小节,左手中声部模仿右手声部,音乐的流动使旋律富有歌唱性,表现阿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比式复调是指两个或多个相对独立又不相同的音乐材料,通过节奏对比、旋律对比、调式调性对比等手法,形成强烈不同的音乐性格,第52小节-第55小节,此处的音乐情绪也从前一段落的愤慨激动转变为沉静,更多的表达阿炳对人生的彻悟。
衬腔式复调是指乐句中各个旋律线条,通过节奏的变化、音程的拆分与合并等手法展开,第58-61小节的左右手声部,左手简洁使用主旋律音,而右手加入倚音与波音装饰旋律,丰富音乐内涵、充满民族韵味。
复调性创作手法在国内钢琴作品发展中占有一定地位,它融合传统音乐特点,对风格、和声进行大胆尝试,使中国钢琴作品不仅有西方音乐严谨的逻辑思维,同时也具有独特的韵味,更加现代化、多元化。
笔者观点
笔者认为,储望华钢琴曲《二泉映月》曲式、旋律以及和声中采用的民族化处理,为演奏这首乐曲所体现的民族韵味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钢琴的演奏,将二胡独特的民族情调与钢琴音色相结合,展现出了深厚的中国民族特色。
这是一首充满浓郁的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通过巧妙地融合传统二胡曲目的情感和表现手法,以及储望华个人的创作风格,这首钢琴曲成功展现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无论是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还是对储望华音乐创作的赞誉,这首曲子都值得被广泛传颂。
参考文献
[1]储望华.漫谈钢琴独奏曲《二泉映月》.钢琴艺术,1999.
[2]陈应时.二泉映月的曲式结构及其他.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4.
[3]葛晓明.钢琴曲《二泉映月》演奏的技术要求.琴艺术,2005.
[4]王军.储望华钢琴音乐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
[5]王雪.储望华《二泉映月》的创作特点及演奏技巧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