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八号探秘人
编辑|八号探秘人
前言
作为一首融合中华民族音乐和西方钢琴艺术的作品,储望华的钢琴改编曲《二泉映月》具有特殊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可储望华是如何将二胡原曲中的情感和音乐元素转化为钢琴语言的?
而他改编的这首钢琴曲《二泉映月》,又是怎样传承中国音乐文化遗产的?
储望华的音乐生涯与《二泉映月》改编
钢琴改编曲《二泉映月》由著名作曲家储望华于1972年改编而成。
虽说此版本的中国风味尤为明显,但在写作技法上却没有刻意模仿二胡的音色。
相反,他用的是极钢琴的手法。可以说这首乐曲是中国民间音乐改编中较成功的作品。
此曲以原曲为基础,在整体构架上更为严谨,曲式、结构、色彩等方面都进行了新颖的创作和发展,有较强的逻辑与清晰的层次。
说起来,储望华在年幼时就显露了独特的音乐天赋。15岁创作的二胡独奏曲《村歌》就能在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公演。
正因为此,《人民日报》称其为戴红领巾的作曲者。
1952年入读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95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后转入钢琴系、移居澳大利亚。
其创作、改编的作品《黄河钢琴协奏曲》、《二泉映月》、《南海小哨兵》等脍炙人口,流传甚广。
不仅如此,储望华不仅多首钢琴曲都被钢琴家大量演奏,而且他的作品还时常作为比赛、考级的曲目选择,甚至更是作为音乐教材供学生学习。
至于储望华所改编的这首钢琴曲《二泉映月》,其旋律线条感极强,婉转流畅、深远悠扬。
此曲为双主题结构,65小节,主题共五次变奏。复杂的和声、织体,丰富的声部、旋律线条构筑了厚重的钢琴式二胡曲。
它以一段引子开始,仿佛是一位饱经苦难的沧桑者在向世人讲述凄楚遭遇前默默于心中的回想,情到浓时终于难以抑制的发出一声深沉的叹息一般。
引子过后,缓缓进入正题。初时曲调婉转哀怨,徐徐诉说般的进行,而后慢慢变的有些激动、悲愤,如同控诉命运的不公。
但因为想到自己毕竟只是一个平凡、无力的小人物,不免有些悲从中来。而之所以思绪百转是因为他不甘心向悲苦心酸的命运屈服,可实际上却对此无能为力,最终只能屈辱、安静的接受。
过程中曲调一度变的凝重有力,爆发一般,一度千回万转、无限凄凉,最终在昂扬过后渐入平静的尾声。结束句时意犹未尽,似不愿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又如默默的倾诉。
所以在钢琴曲《二泉映月》中,它更加突出了织体多变、丰富的踏板运用、多种方式的句法触键以及手位的交叉跑动等等,以求乐曲充满浓厚的感染力和精彩的音色。
与此同时,储望华先生还运用复杂的和声语言、功能和弦和装饰音等强调民族风格、感情上的深沉凝重。种种结合,最终使得钢琴曲《二泉映月》余音绕梁、耐人寻味。
音乐的跨文化转化:从二胡到钢琴
《二泉映月》原身为一首二胡曲作品,拥有抒情婉转的音色,极具歌唱性。但作为钢琴改编曲,较之二胡版则少了一丝柔美抒情、多了一分清冽之感,旋律中更添入一丝田园清爽,让人联想到泉与月的美,别有滋味。
在创作方面,将复杂的声部、织体、层次、音区等体裁形式完美结合,别出心裁的表现旋律的衔接感。
它除去刻意的模仿,主要是调整、剪裁了原曲的结构,创造性的将多种类型的装饰音、揉音、拨音、琶音融合在一起,力求用不一样的感觉做出新鲜的二胡效果。但最终会使其在适应钢琴演奏效果的同时又能保全民族音乐的风格特色。
在音乐内容方面,储望华运用丰富的复调织体,延长整体的演奏时间,使主旋律突出表现作者一生经历的坎坷。
全曲以多种情绪的交替呈现出哀伤、压抑、不忿、期待、怅惘等无限感慨的情怀。
由此可见,作为阿炳留世仅存的作品之一,《二泉映月》定然是珍贵的。
在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来华演出时,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了来自北京的撰文《小泽先生感动的泪》。只因这期间,小泽征尔指挥完成了《二泉映月》(改编)弦乐合奏的演出。
次日,小泽征尔又专程来到中央音乐学院,聆听了17岁女学生姜建华演奏的《二泉映月》二胡原曲。
然而听完之后的小泽征尔竟当场泪湿眼眶、泪流满面地说: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并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由此可见,作为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储望华先生将《二泉映月》改编成早已普及了的钢琴曲目,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钢琴改编曲《二泉映月》的音乐分析
钢琴曲《二泉映月》作为储望华先生的心血之作,拥有复杂规整的音乐本体结构、多种旋律演奏方式、丰富的和声与织体。
故而在演奏时,演奏者应是能体会到乐曲潜在的韵味、层次和气质的,不过还是力求他们能双手演奏出乐曲的精髓。
钢琴改编的《二泉映月》标注的是Andente cantabile(如歌的行板)。整体就是E大调、4/4拍子、变奏曲式的结构。其中速度是每分钟48-58/min。
全曲由引子、主题A、变奏A1、变奏A2、变奏A3、尾声六部分组成。
引子(1-2小节)部分的力度标记为P。简单来说就是弱拍进入,由一个复附点八分休止符加一个32 分音符再加四个均分16分音符与跨小节的一个2分音符构成。
因此,这部分简单的只有6个级进上下行的旋律音型。但这样的结构却孕育出犹如叹息般的旋律,流露出忧郁的情感。
可以说,此处与二胡原曲中的伤感旋律基本相对应,能够瞬间将听众带入乐曲悲切的氛围中。
主题A部分(2-12小节),由a、b、c三个乐句构成,是全曲的核心部分。但要注意a句(2-6小节)其实是引子的延伸发展。
这部分相对较复杂,整体便是两拍半的四分音符柱式和弦奏出 E大调II级和弦、后旋律声部在第二小节第三拍处进入主题旋律;而第三小节低声部以低两个八度级进上下行的音型变化再现了引子的主题材料,这样使得音乐中的凄凉、悲切之感更甚。
a句音乐是不断发展的,它采用各种七连音、五连音及附点节奏型,为乐曲的悲伤情感增添浓重的色彩性。后于第六小节第二拍的四个均分下行十六分音符节奏型进入b句。
而b句(6-8小节)却采用全新材料,加入了新的和弦琶音音型,低声部连续进行了四个双音二度下行。此处曲子好像可以分为三个声部一样,高声部的旋律进行、中声部的柱式和弦与级进上下行音型以及低声部的双音进行,三个声部结合趋近完美,更加丰富了音乐。
c句(8-12小节)为b句的延续,伴奏声部开始转变成长达两拍的高音谱号。音区先是升高,随后又转回低音谱号。接连两次的高低音谱号变化,使音乐在高低音区不断穿梭,从而形成高低声部的对比。
不过前面发展情绪高涨,结果在句尾以单音安静结束b句的结构,这样才让整个主题的A部分于E大调半终止结束。
至于变奏的A1部分(12-21小节),是由a1句、b1句、c1句三个乐句构成了全曲的第一次变奏。a1句(12-14小节)为a句的减缩再现主题材料,双手交替进行陈述,右手为柱式和弦音型。简短的a1句在14小节第二拍结束,之后曲子顺延进入b1 句。
b1句(14-16小节)为b句的变化发展,在b句的基础上加了中间声部,饱满音乐,结束在16小节第二拍。
c1句(16-21小节)为c句的变化再现。旋律声部由左手陈述,右手以柱式和弦做织体,突出左手稍浓重些的音色旋律。
不过整个变奏A1部分依然结束于E大调的半终止。而21-36小节则是全曲的第二次变奏,由a2 句、b2 句、c2、c3句四个乐句构成。
a2句(21-23小节)为a句的变化再现。在高声部双音进行与中声部柱式和弦的衬托下,旋律声部转到了中声部进行陈述,再现忧郁的色彩,直至23小节第二拍处结束。
b2句(23-25小节)为b句的变化再现。在b句的基础上加厚了和声层,旋律由a2句的中声部缓缓转回到高声部,于左右手柱式和弦和双音完美结合至第25小节,此后正是进入c2 部分。
c2句(25-30小节)为c句的变化再现。随着乐曲的音区升高、音符增多、和声层加厚,使音乐更加丰满,旋律声部与和声声部相融合,将曲子慢慢推进高潮部分。
c3句(30-36小节)依旧为c句的再现。此处伴奏音型发生变化,右手的旋律声部与大量的级进上下行琶音结合,这样减弱了悲情色彩,给予柔和、唯美之感。句尾以E大调的柱式属和弦音型做结束,完成整个A2 部分。
全曲的第三次变奏是变奏A3部分(36-52小节),由a3句、b3 句、c4、c5句四个乐句构成。
a3句(36-40小节)作为a句的变化再现,旋律声部转至中声部,高声部与低声部行程问答式的旋律进行,音乐平稳。
在b句的基础上,b3句(40-42小节)加重了和声层,采用大量的琶音音型与六连音音型,并由42小节处连续的下行双音引入c3句。
此后从c4句(42-47小节)开始,乐曲的情绪愈显得高涨。而大量临时变化音的出现、高低音谱号的频繁变换以及和声层的加深厚重,都预示着曲子的高潮部分即将来临。
直到结尾处出现rit标记,表明将要以缓慢柔软的姿态进入c5 句。
作为曲子的高潮部分,c5句(47-52小节)的伴奏声部连续使用六连音、九连音、十二连音和十四连音。其随着音区越来越高,力度上就会出现p-ff的强烈对比,仿佛爆发出愤怒的情绪,来彰显暴风雨已然来临。最后E大调的主和弦作为ff的强拍延续音终止。
从52小节开始为曲子的尾声(coda)部分。乐曲在A3段的延长音之后,级进上下行均分的十六分音符出现,ppp的标记使曲子由高潮回落下来,逐渐安静。
coda采用了 a句、b句、c句的材料,力度上从ppp-p-pp-ppp结束,音乐总体以弱奏的感觉呈现出宁静清冷的情境。全曲结束于E大调的主和弦终止。
结语
储望华的钢琴改编曲《二泉映月》代表了音乐中跨文化传承和转化的杰出示例。
这首作品不仅是一首融合了中华民族音乐和西方钢琴艺术的音乐作品,还是一项艺术的创新实践,展示了作曲家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视角。
而储望华通过将原始的二胡曲目转化为钢琴曲,以精湛的音乐技巧和创意成功传达了原曲中的情感和故事。
由此可见,这首改编曲的成功不仅在于其音乐性,还在于其文化意义。
毕竟它可是将中国的音乐遗产传承到了国际舞台,完美展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独特之美。
这也恰恰说明,音乐有一种超越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力量。